心理指导:给孩子心灵种上三棵树
“逆反心理的孩子何其多”,这一问题在父母们中间引起了共鸣。教师家长都希望家庭和学校教育能真正滋润孩子们的心田,然而,由于对青少年心理及其发展的规律缺乏了解,一些盲目填鸭式的做法却引发了孩子的逆反与对抗情绪和行为。
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约3.4亿,据保守估计,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人。其中,中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0,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等方面有突出表现。从行为上看,不少孩子存在“四太、四无”,即太躁动、太幼稚、太自私、太骄横;对一切无所谓、生活无榜样、学习无兴趣、人生无目标。他们时时处处接受着父母和社会的恩惠,却对施恩者回报的是自私和骄蛮。日前,上海交通医附属瑞金医院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教授金武官对此作了分析。
孩子不快乐事出有因不快乐的孩子、逆反情绪高涨的孩子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家庭教育失当,家长常常采用“喋喋不休”和“强迫作业”的错误家教模式,言语简单粗暴,教育内容除了作业还是作业。二是青少年本身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时期,心理上还不稳定,出现“同一性和角色混乱”,于是理想和现实产生矛盾、欲求与道德规范产生矛盾、希望独立自主和不得不依赖父母之间产生矛盾。这一系列的矛盾和内心冲突一旦得不到缓解,就会使他们陷入不快乐状态。这样的学生正是校园暴力的来源。而如何防止校园暴力,不仅对构建和谐校园有重要意义,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样意义非常。
另外,在校园里恃强凌弱的学生大多自信不足,总是怕别的同学瞧不起自己。运用暴力是他们树立“威信”的。阶段是学生心理、生理发育较快的时期,心理逆反倾向比较严重,很多不良行为都是在此时萌芽的。
家长的心态需端正“容”,容纳和接受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和你一样平等的生命去对待,考虑孩子的个性;聆听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选择。这是家长应该持有的心态,但是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导”,顺着孩子的天性去引导。在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养时,这是家长的言行准则。孩子的天性是爱玩,非常感性。如果家长不顾孩子的天性,只是一味简单、粗暴地嗦、训斥,孩子非但不听,反而与你对立。只有顺着孩子的天性,和他一起玩,跟他讲生动、有趣的故事,他才愿意听,如此才能逐步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养。
从改变心理素养入手常言道:“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个性,个性决定命运。”中生已经形成了内在大致稳定的习惯、心理素养和个性,而其行为则是这些内在因素的外显。要改变不良行为,就要从改变其内在的心理素养和个性入手。
金武官教授在心理咨询实践中总结了一套“心灵种树”的方法,即给孩子的心灵“种上三棵树”:生命树、人文树、哲学树。树是由根、干、冠构成的,树根代表事实、树干代表结论、树冠代表果实。心灵种树就是阐明事实、得出结论、收获果实。人的所有言行几乎都是由这三个认知决定的,一是生命认知,即认识生命本体和生活事件的关系;二是人文认知,即认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三是哲学认知,即认识主观情感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当孩子心灵真正“种上这三棵树”后,他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原来的不良行为和个性,他就会成为一个珍惜生命、富有社会责任感、追求真理的有用之人。